yehzu's blog

[2009年10月27日]

剛剛看了一篇文,實在很不開心。

其實一個社團要走向什麼樣子,並不是一個人,或是少部分人就可以決定的。但是可以知道的是,少部分的人,絕對是可以影響其他人的,就算是只有很少很少的效果。說回攝影社,它一直是一個由「喜愛拍照的人」所組成的一個社團,它不是一個培養攝影家、或是藝術家的地方。當然,有些人想往這方面走,但是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是這樣。

既然是一個「喜愛拍照的人」所組成的,那麼他的核心價值應該是「社員們要愛拍照」,這是我所努力的目標,而現在看來好像也滿好的。但我並沒有意要這些人都去關懷社會、關懷弱勢,像 Arbus 或是 Capa 一樣。說拍花鳥風月,那麼一代的大師 Adams 也是這樣拍的,但他也是個偉大的攝影家。其實不是每個人剛拍照就會想到這些的,或許你要說 Adams 拍了照片導致國家公園的設立,但是這也是他拍了照,發現這些的美才促成這樣的事的。

回到主題,我認為一個社團重要的,還是裡面的人。當裡面的人很融恰的時候,才能夠做接下來的事。如果攝影社的大家都不怎麼拍照,或是拍出來的照不敢拿出來分享,那麼又有什麼用?要他拍有藝術內涵或人文思想的東西?那又更不可能了。所以只有當這個風氣被帶起來,這樣的事情才有可能。其實有時候還是很羨慕底片時代,要看一個負片的影像,還是要放出來才可以,這個樣子就確保會有人分享照片(畢竟放相還是有個門檻)。但是現在數位時代,要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照片就很困難了,更何況是把照片拿出來分享、或是表達自己呢?

所以面對這樣的說詞,實在是很不能接受。

4 意見:

匿名 | 6:30 下午

我知道你在說什麼,我感慨的是,拍照和影像出現變得容易以後,照片的品質或照片的意義就變得越來越微薄。譬如,天空很美所以我拍它。難道意義只有這樣可以嗎?會不會還是太膚淺?敢分享照片很好,可是照片本身的意義呢?就是現任幹部某幾個的分享,我也覺得還不夠。不曉得要怎辦才好?

小葉 | 12:48 上午

怎樣定義照片膚淺不膚淺?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…就像我說的 Adams 當初拍那些風景,也就是只是覺得美而已,誰知道拿給總統看了以後就不一樣了呢?

這些新進來的社員,多半是想學相機怎麼用,其實現在的社員多半是這樣:他們對於相機幾乎不懂,他們所接觸的攝影,就是這些花、景、lomo,這些可以從分享會大家的照片可以看得出來。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是說拍照更後面的事,那麼下場就會像上學期一樣最後沒有人。因為他們得不到他們想要的(如何拍照),所以就離開了。

但是對於會去想要拍什麼的人,這裡還是有提供這樣的講座課程,其實能做的,就是淺移默化而已…當環境中的人都會想拍的照片有什麼意義、並說出來他的想法,那麼沒想過的人就會開始去思考自己拍的照有什麼意義。但是如果我們在他們一進來、或是全部的社課都是說「你們拍的照要有意義、要有想法」或是「要有人文關懷」,這樣的包袱似乎太重了,畢竟大家一進來想的都是「我要學怎麼拍照」,而不是想「我要怎麼變成一個攝影家、藝術家」。

那要怎麼讓他們能思考自己的作品呢?之後的社課還是很多是老師們的講座,我也請圖書部介紹社上的圖書讓社員借,像今天就有三個社員借了 Ansel Adams 、Robert Capa、還有進階黑白暗房回去了。

至少先留住人,才能往更後面走,這也是我這學期砍了一堆講座變成分享會的原因…

heather | 7:20 下午

今天又想到了一件事,應該說是,現在的社團風氣幾乎就是一直外拍,小外拍,之類的好像就只是玩樂;而比較少人會...呃...像是一起討論哪個攝影師,或是研究如何使用XXX...嗯 我也是個膚淺的人,想不出一些例子...應該就是風氣吧!(讓我在意的點!?)

小葉 | 10:47 下午

這的確是一個問題,所以當初我希望圖書部能兩個禮拜介紹一個攝影師或攝影集…不過目前看來成效不高就是了Orz 但是還是有值得開心的地方啦,至少有人開始借書了,今天晚上也有人在看攝影集,希望這樣的風氣可以慢慢帶起來~

張貼留言